12月14日下午,应MTI教育中心陈纪梁教授邀请,译审、合肥师范学院侨留联主席、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青年专家委员、安徽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许俊农教授在0638太阳集团四楼会议室,给我院英语笔译研究生做了“‘译’往无前闯新路 百年征程铸辉煌—从《共产党宣言》翻译看译者的基本素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MTI教育中心陈纪梁教授主持,外语系党总支书记斯骏老师、2021级翻译硕士研究生和部分2020级研究生同学聆听了本次讲座。
许教授首先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切入,生动讲述了这本马克思主义指南传入我国的译介历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里的内容已经陆续通过《万国公报》《民报》等刊物传入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是社会之急需,是时代之召唤。“五四”时期,受进步刊物《星期评论》邀请,陈望道对照日文译本和英文译本将《共产党宣言》译为白话文。这本书虽然通篇不足2万字,但陈望道却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家里,陈望道潜心研究和翻译《共产党宣言》。许教授还分享了其中的一段小故事,陈望道的母亲端来粽子和红糖给他吃,但他因为全身心投入于翻译,而错把墨汁当成红糖蘸了吃下去,结果吃得满嘴黑墨,但他却丝毫没有发觉,还说粽子真甜。这也成了一段佳话,对于陈望道来说,真正甜的是真理的味道,是追求信仰的过程。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并刊发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南。此后,《共产党宣言》先后出版了十几个中文译本。许教授说,20世纪上半叶,像陈望道这样优秀的翻译者灿若星辰,出现了诸如傅雷、鲁迅、冯至、王佐良等翻译家。他认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首先,要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怀有大爱,能够把个人事业与民族解放和民族发展事业结合起来;第二,要有深厚的艺术文学修养,这并非一天两天可以练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第三,要勤于练习,要以创作的心态进行翻译,而不是进行字对字的机械转换;第四,要顺应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态势,以社会的需要为己任,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许教授还分享了他保持头脑年轻的秘诀,那就是每天学外语,背单词,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许教授还用古诗文总结出了翻译的五个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也是翻译的起始境界。对于第二境界,许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经历,他曾花三天时间反复琢磨一个句子的译法,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四境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翻译的功夫不能停留在理论,而要去历练。许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安徽省与美国马里兰州结好20周年纪念活动上一次口译经历,口译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需要对信息的分析和记忆,需要有责任心,译员需要作为“facilitator”去促成一场交际活动。翻译的第五境界,也是所有译者不断追求卓越的境界,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许教授借用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次进行了说明。语言维关注的是原作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形式;文化维关注的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传递;交际维关注的是原作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还要积极地进行沟通。许教授还列举了一些近期译作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与同学们进行现场交流。此外,许教授还提醒同学们,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需要时刻保持政治敏感性。
斯骏老师主持了最后的提问环节,许教授热心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他鼓励同学们既要看书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包括参与外事会议和陪同翻译等,只要始终抱着客观求实的态度,每一次的翻译实践都会使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关于技术对于人工翻译的影响问题,许教授解答说翻译不仅是技术还是艺术,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而人可以利用机器来助力翻译,例如科技翻译就可以利用机器辅助翻译,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也可以利用机器翻译先打样。最后,所有同学向许教授致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许教授干货满满、生动有趣的讲座!
(文/图 0638太阳集团2021级MTI研究生徐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