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与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二次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贾倩发布时间:2022-12-19浏览次数:202

12月13日上午,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0638太阳集团心理学系在南区三楼317会议室召开科研合作第二次交流研讨会,本次交流研讨会是在双方首次研讨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工作推进。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0638太阳集团语言科学交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凌震华教授、袁家宏教授、科大讯飞研究院杰出科学家潘嘉、科大讯飞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盛志超等、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心理学系全体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心理学系副主任张效初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参会教师们对于新加入中国科大语言科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袁家宏教授表示了热烈欢迎。袁家宏教授首先进行了详细的自我介绍,他表示自己之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大数据语音学,从大数据出发来分析语音的模式和规律,从而进行语音评测、语音识别等;接下来的工作规划中他有意向与心理学系合作,进一步探究语音和大脑活动中的联系,如阿尔兹海默症病人脑退化和语音能力的联系等。心理学系与会教师先后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兴趣,并就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上一次会议中,双方围绕自然与合成语音在AI模型和大脑神经活动上的表征、以及合成语音的评估指标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这一次会议中,大家进一步针对上次讨论后进行的科研进展展开了汇报和讨论。其中,心理学系特任副研究员韦正德详细介绍了他的两篇正在审稿中的论文,一篇关于用神经影像的数据对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进行评估;另一篇关于人对机器人态度的大脑表征,结果表明尽管人对机器人的外显态度较积极,但是对机器人的内隐态度仍保留消极态度,究其原因,人对比自己强大的未知事物容易产生恐惧是重要原因之一。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系硕士陈钰璨详细介绍了她与张效初教授团队合作最新发表的一篇综述,展示了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合作、分离以及再合作,从中强调了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再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再合作的发展方向性。由于近几年不少文章都找到了人工智能模型的神经可解释性,陈钰璨的综述研究为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合作搭建了支持的桥梁。

张效初教授强调了综述中人工智能模型和大脑的闭环设计:人工智能模型所预测出的大脑数据要和真实大脑受刺激产生的数据保持高度相似性,达到模型对大脑的高度预测性,从而对人工智能的参数优化提供依据。袁家宏教授从语言学的研究模式提出,鉴于大脑发育具有年龄段的特点,大脑的数据可能要有儿童和成人之分。除此之外,张效初教授提到,人和AI处理数据时的核心不同:人在处理语句时是像乔姆斯基提出的建构主义一般建构出层级结构,而AI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人,是拼凑出的语句。孔燕教授对此补充道,人和AI的人格特征也应该有所不同,人的人格特征是在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从小开始不断被培养和建构的,而AI的人格特征由于数据来源的多元性,是相对不稳定的。后续讨论中,凌震华教授和心理学系的教师们针对于下一步具体实施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数据选择进行了具体商议。

通过研讨,参会人员对语音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具体合作方向有了进一步目标,就数个创新并且应用潜力强的合作点达成了初步意向。

孔燕教授提议,在这两次有效讨论的基础上,心理学系与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相互协作,形成研讨机制,定期、专题研讨,以项目带动研究,争取早日凝练形成既富有理论研究价值,又有实际应用场景的成果,与会人员一致赞同。

心理学系自建系以来,一直秉承科大新文科建设宗旨,积极尝试和其它学科领域的紧密合作,探寻有科大特色的心理学学科建设之路。


(心理学系供稿)

Baidu
sogou